中、美两国专利局五年战略规划对比,中国覆盖面更广
- 复制链接
- 微信扫一扫
1月6日,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在京召开。随后发布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2023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摘编),总结了2022年知识产权工作主要进展和新时代十年历史性成就,并对全力做好2023年知识产权重点工作提出要求。
同一天,大洋彼岸的美国专利商标局,也发布了一份由美国专利商标局局长Kathi Vidal签发的《美国专利商标局2022-2026年战略计划》的草案,并征求公众意见。
如果将其视为美国对专利制度未来的“五年计划”。那么,与中国从2021年开始实施“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正好遥相呼应。
去年开始,中国发布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十四五”规划包括《“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国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和“十四五”规划实施年度推进计划》(国发)、《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等。
在中美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将两国专利局的规划进行比较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拜登政府在去年10月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多次提到未来十年是美国与中国竞争的关键时期:
“我们现在正处于美国和世界的一个决定性十年的初期。”
"世界现在正处于一个拐点。这十年将是决定性的,在确定我们与中国竞争的条件。"
“在与中国的竞争中,正如在其他领域一样,很明显,未来十年将是决定性的十年。我们现在站在拐点上,我们今天做出的选择和追求的优先事项将使我们走上决定我们未来长期竞争地位的道路。”
“技术对于今天的地缘政治竞争和我们国家安全、经济和民主的未来至关重要。美国和盟国在技术和创新方面的领导地位长期以来一直支撑着我们的经济繁荣和军事力量。在未来十年里,关键和新兴技术准备重新调整经济,改变军队,并重塑世界。”
“在这个决定性的十年结束时,我们对成功是什么样子有一个清晰的愿景,这也是我们的动力。提高我们的工业能力;深化和扩大我们的外交关系;使我们的军队现代化;利用我们的国家力量和团结广泛的盟友和伙伴联盟。这就是我们在这个决定性的十年中必须实现的目标。正如我们在整个历史上所做的那样 ,美国将抓住这一时刻并迎接挑战。没有时间可以浪费。”
因此,在知识产权这个可以带动一国创新、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领域,中、美两国专利局各自的五年规划,或将成为在这未来决定性的十年中,如何增强各自综合国力的一个很好比较。
1.美国聚焦“创新”,中国聚焦“保护和运用”
总体来看,中国局的五年计划覆盖面更广,上表中,以美国局的五个目标为参照,可以看到在中国局的规划或实际操作中,都能覆盖到,且规划的内容要多于美国局。但是重点就像“十四五”文件名称一样,更聚焦于“保护和运用”。
这一点,从中国局“十四五”规划的四份文件中,“保护”总共出现199次,“运用”相关出现94次,也能看得出。相比之下,美国局的文件中,“保护”也是排名第二多的词频,出现了72次,然而与“运用”相关的只出现4次。
实际上,美国局的五年专利战略规划则更聚焦于“创新”,共出现137次,这与美国局的这份战略是配合拜登政府与中国竞争的总体规划是相符的,也就是通过“加速自我创新”的方式,来赢得与中国未来竞赛的胜利,体现在专利上就是全力实现对美国创新能力的挖掘。
相比之下,在中国局的各类文件中,“创新”总共出现107次,在国发的“十四五”规划中,仅出现43次,反而低于国知局自己发布的《公共服务》规划中的47次。这也说明了目前两局在专利侧重点上的差异。
实际上,如果仔细对比研究,会发现中国局的《公共服务》规划,与美国局的五年战略的重点更接近,就是从“创造”环节对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当然,这种侧重点的不同也与两国专利制度发展阶段有关。美国各方面已经很完善,现在处于挖掘潜力阶段。中国在保护上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两国不同的侧重点,也符合当下的两国国情。
但是从长远来看,中国也需要迅速完成保护环节的闭环,并反过来像美国一样加大对创造环节的激励,才是一个良性循环。
2.对于“滥用”、“非正常”,两国都有规划,但力度不同
虽然从规划的角度,中国局并未将专利、商标的滥用或非正常问题列入,但是从工作重点上,能够看到此类工作是仅次于“保护和运用”的。
对于这一点,美国局实际上也列出了类似的内容,但是从力度和重要性上,与中国并不同。其中,对虚假商标问题,美国局过去两年一直在打击欺诈行为,目前来看,未来会依然执行相关政策。
而对于专利的滥用问题,美国局的“滥用”重点与中国的“非正常”概念完全不同,美国局规划中提到的中小实体,主要是防止NPE对专利的滥用。
3.对于“提高质量和效率”,两局都有计划
对于专利和商标的质量,以及审查的效率,美国局和中国局一样,都列为重点工作。
中国局在规划中描述的较为上位,但是在目前执行中,一些举措更为具体。像提出实用新型的创造性审查等,都是旨在提高专利质量。
美国局是多措并举来提升专利质量,从提升审查员和PTAB法官能力的角度,从加强申请的准备工作(代理环节),加快关键技术领域的快速审查,通过持续的培训应对新问题,以及进一步修改USPTO的程序等。
目前,中国局的提高质量举措多集中在审查端的质量管控,对于申请环节的质量指导,还略显不足。
对于消除积压,美国局也有计划,但是从举措来看,中国局实际执行的要更丰富一些,效果也更明显。
4.对于“审查队伍”,美国局相对具体和细化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局对于专利审查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看得比较重,认为这是提高专利质量的关键之一。
是所有子项中,与“高质量专利”一样提出细化目标达到7条的子项。足见美国局对于提升内部人员综合素质,以应对美国创新主体高质量需求是准备进行一次较大的改革。
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在中国局的国发规划中也有上位的提及,在具体的《人才规划》中也有对于专利审查队伍的培养,但是从细化和落实上,可能会是中国局遇到的实际问题。
专利审查队伍的素质与技能,和专利代理环节一样,是确保中国创新能够高质量保护的关键环节。
5.总结
总体来看,美国局焦点更明确,集中力量挖掘美国潜在创造力来源,这是USPTO最核心的任务。
就像其规划中提到的:
“我们希望每一个有新奇想法的人都知道他们可以将其变为现实,创建品牌,开办公司,并获得投资--我们已经准备好提供帮助。无论是退伍军人、退休人员、来自资源匮乏的小镇的人,还是来自历史上代表性不足的知识产权利益相关者社区的人,我们都希望接触到每个美国人,鼓励他们参与我们的创新生态系统。”
“将发明者的数量增加四倍,我们可以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总体水平提高4.4%,或增加约1万亿美元;如果更多的妇女和非裔美国人被纳入创新的初始阶段,人均GDP可以提高0.6%至4.4%。国家经济研究局的一项研究估计,缩小专利方面的性别差距可以使美国的人均GDP增加2.7%。”
从这个角度来看,焦点聚焦的好处是,集中力量,能够更快的见到效果。
中国目前规划的内容覆盖面更广,目前来看,优先级是“保护和运用”以及打击“非正常”和“提高质量”等,面临的问题多,使得分散推进容易产生“撒胡椒面”的结果,也就是中国面临着比美国更复杂的专利环境。
五年后,当中、美十年竞争的关键期走到一半时,到底谁会更胜一筹,可能是很多人都关心的结果。
两厢比较,中国的压力可能会更大一些。一方面不仅要处理更多的棘手问题,二是目前对于“创新”的支持比美国要差了一截。
从长期角度来看,专利制度的核心不止有保护、运营,更是体现如何对创新的激励,这一点,制度更完善的美国,显然已经开始二次起跑了。中国何时能够先将专利的创新到保护先形成闭环,再进一步刺激创新迭代,才算是真正走到了美国当前的起跑线上。





















